国际学院张秋林教授开展“戏曲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视角”专题讲座
作者:余瑞雪/文 金黎希/摄 来源:国际学院 时间:2025-06-05 16:46:01 浏览:6月4日,国际学院英语系张秋林教授以“戏曲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视角”为题,为学院教师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的科研讲座。作为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兼职研究员、温州商学院温州学研究基地副主任,张教授深耕戏曲海外传播、翻译理论与实践领域多年,其研究成果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。
一、聚焦国际传播:语言屏障与史料挖掘的双重突破
张教授首先梳理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国际化传播脉络,指出《牡丹亭》《琵琶记》等经典剧目通过西语、法语、日语等多语种译本走向世界的历程。她强调,在传统戏曲研究中,语言并非不可逾越的屏障,而史料挖掘才是创新研究的核心——从海外汉学家手稿到地方戏曲抄本,新史料的发现往往能为研究开辟全新维度。
二、跨学科研究路径:从文本翻译到舞台实践的多维解析
讲座中,张教授系统阐释了戏曲翻译研究的五大路径:
1. 译本风格比较:聚焦不同语言译本的文学性与舞台适配性
2. 理论与译本结合:以翻译理论为框架分析文本转化
3. 翻译史梳理:追溯戏曲样式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轨迹
4. 剧本要素解析:探讨唱词、科白等关键元素的跨文化转译
5. 译者行为研究:关注汉学家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
她以《新译戏曲牡丹亭还魂记》为例,结合自身对南戏《琵琶记》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《琵琶吟》(*Lute Song*)的研究,提出“改编即特殊翻译行为”的观点,强调戏曲翻译需兼顾文本忠实性与舞台呈现效果的二元平衡。
三、方法论建议:经典研读与量化研究并重
针对科研实践,张教授提出两点核心建议:
1. 深耕经典文本:从《西厢记》《桃花扇》等经典剧目入手,构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扎实根基;
2. 创新研究方法:倡导运用语料库语言学、数据可视化等量化工具,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。
她鼓励教师从“文本翻译—跨文化阐释—舞台实践”逐步拓展研究维度,并结合温州地域文化特色,探索瓯剧、昆曲等地方戏曲的海外传播路径。
四、学术赋能: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范式
本次讲座通过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,为英语系教师打开了戏曲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视野。参会教师表示,张教授的分享不仅厘清了研究脉络,更通过“从微观文本到宏观传播”的研究路径,为后续科研选题与学术突破提供了创新性思路。
未来,国际学院将继续依托“温州学研究基地”等平台,举办系列学术活动,助力教师提升科研能级,推动“语言+文化传播”学科交叉融合发展。
余瑞雪/文 金黎希/摄
审核人:姜闽虹